時間:2012-10-10 05:03 瀏覽: 次 責任編輯:深圳裝修專家
近日的《又愛又恨設計師》在引來不少消費者的共鳴的同時,也引發了家裝設計師群體的關注。作為家裝設計師,他們也有話要說。為了讓讀者能從另一個角度對家裝設計師這個行業以及“潛規則”有個全面的了解和判斷,日前,記者又對市區幾名家裝設計師以及商家、家裝公司、消費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設計師不吃回扣吃什么?
針對本報報道的設計師“拿回扣”的現象,一位設計師來電反映了他作為設計師的苦衷。
這位在某裝飾公司擔任設計師的陳先生坦承,裝修公司的設計師吃回扣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透過這個現象,要看到一個本質的問題:設計師不吃回扣,他的收入在哪里?這跟現實情況和裝修公司的體制是有關系的。“一般裝飾公司為客戶的設計是免費的,可是你想想看,我們身邊什么是真正免費的?免費的潛臺詞是什么?”
一開始,裝修公司最先想到的就是送設計,因此設計師的收入從根上就是“潛規則”的組成部分。一開始就那么怕見光,這不是設計師應該有的生存方式和工資收入方式。設計師付出的勞動就應該正大光明的收取相應的報酬,他們的工作不是廉價的,不是不值錢的東西。如果家裝公司給設計師合理的薪水,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勞動報酬與勞動成果相符,設計師拿回扣的欲望也就會小很多。但目前大多數家裝公司一方面和材料商建立合作,回扣進公司財務;另一方面為了攬生意而提出“免設計費”來吸引業主,卻又不給設計師相應的報酬。
他認為,說到底,設計師拿回扣和設計師地位低下、裝修行業亂有很大關系。有以下幾個現象讓設計師被“潛規則”了。首先設計師和客戶沒有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比如客戶怕設計師不誠實,設計師怕業主騙免費設計圖紙而不簽單,勞動付出沒有得到一份回報。其次,客戶在和設計師談的時候,其實已經對家做了設計了,很多業主主觀性很強,強調和固定設計框框,讓設計師施展不開身手或者勉為其難。同時,這與設計師所處的行業群也有關系,裝飾公司的設計師天天和裝修工人和材料老板打交道,難免丟掉了自己頭上的藝術光環,畢竟人要吃飯。此外,公司待遇低下也是其中一個原因,設計師對此產生了反感和不平衡感,認為自己是從事的是腦力勞動,拿的錢還沒有項目經理多。最后,在裝飾公司內沒有安全感。公司里人人都在為自己打算。裝飾公司底薪很低,有的只有800元,沒有完成簽單任務底薪還要減半。
到底誰“潛規則”了誰?
已經在家裝行業干了7年的資深設計師楊某告訴記者,設計師只是整個家裝行業“潛規則”里面的一個棋子。這個潛規則到底是誰主導的,誰潛規則了誰,他認為,材料商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承認設計師拿回扣是不對的。但是將這種狀況的形成完全歸咎于設計師也是有失公允的,很多時候,設計師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不得不卷入這種潛規則當中的。他舉了一個例子,他公司招聘的一名設計師,原來是從事公裝設計的。第一次做家裝設計時,他根據設計需要選用了一款瓷磚產品,銷售商家主動提出給他回扣,起先他不要,材料商就給他記賬在冊,過后一起算給他。因為材料商要靠設計師來為他銷售產品,試問,這個責任首先在誰?
他給記者出示了一張某著名瓷磚品牌的銷售業績卡,“這就是材料商家為設計師銷售他們的產品專門制作的,這張卡記錄了每一位設計師每一筆的銷售業績,設計師除了能拿到單筆業務的回扣之外,到年底還能根據銷售總成績獲得所謂的獎金。”他問:“這是誰在制造潛規則?是誰應該為材料回扣負責?我承認設計師要負責,但我認為材料商家更應該負責!”
最后,楊某稱,設計師拿回扣肯定是不對的,他希望能從根本上鏟除滋生這種潛規則的土壤,設計師當然更希望靠自己的設計掙錢,而不是做地下銷售員掙黑錢。
商家:不敢得罪設計師
對于家裝設計師的這些說法,商家又怎么看呢?記者來到某大型家居廣場一家品牌家具店。一名營銷經理在得到記者一再保證不會透露他的品牌名稱和姓名時,向記者講述了商家不敢得罪設計師的緣由。
他稱,設計師靠的就是有對房屋裝修和家具擺設的理念和獨到的眼光,而一些消費者本身不懂得裝修和家具的搭配。設計師正是用他們的專業來引導消費者選購,由于設計師在顧客心中擁有專業的眼光,大部分家裝品牌,都要通過家裝公司的渠道,才能被市民認知和認可,而家裝設計師,對顧客的選擇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力。所以這也成了設計師索要回扣的資本,也正是這樣,他們可以隨意向商家索要回扣。
這位營銷經理說:“我們做銷售的,不就希望能盡快出貨的同時再達到最大的贏利,我們面對他們的要求,如果不答應的話,他們就會建議消費者去別家購買,即便是消費者看好了這套家具,他們簡單的一句‘不搭配’,就可以讓消費者打消購買的念頭。他們對我們來說很關鍵,你說我們如果不給回扣的話,是不是無形中就損失了很多?沒辦法,凡是有設計師來談回扣,我們只能答應,不敢得罪他們。”
家裝公司:吃回扣也損害公司利益
作為設計師所在的單位——家裝公司,又如何看待設計師吃回扣的問題呢?
一位家裝業內人士坦言,隨著近幾年家裝行業的崛起和消費者裝修意識的提高,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期望和依賴家裝設計師來為自己設計一個美好的家居生活,家裝公司也越來越依賴設計師來“撐門面”、“攬生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設計師在成為行業精英的同時,也有了吃回扣的“資本”。
某家裝公司負責人私下告訴記者,現在,裝修公司都為消費者提供材料展廳,其實消費者在裝修公司就能選購材料,而設計師將消費者帶向外面的材料商,對于裝修公司來講,也是一種利益損害。加之,設計師如果為顧客推薦了更貴的產品,或者是殘次產品,使得消費者裝修費用超支、裝修質量下降,消費者追究的大多是“裝修公司”,而不會追究設計師、材料商的責任。
這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我們嚴禁這種現象的發生。因為這是害人害己,這種行為表面上是屬于設計師個人的私下交易,跟公司沒有關系,但實際上損害了公司的利益。我們深知設計師吃回扣的危害。所以在我們公司內部是嚴禁這樣的事情發生的,發現一個,我們就處理一個。當然也有一些設計師渾水摸魚。設計師吃回扣的現象還是多發生在一些無資質的家裝公司和馬路游擊隊里。”
消費者:“不信設計師還能信誰”
對于設計師,消費者又怎么看呢?家住城南印象花園小區的梁先生正準備裝修新房。他認為,裝修一個新居,離不開設計師。因為他們是專業人士,而消費者不是。設計師所說的消費者不懂,設計師見過的消費者未必見過,設計師畫出的圖消費者也畫不出。所以為了未來的美好居所,消費者需要設計師的專業、智慧、見識和幫助。
梁先生稱,消費者請來設計師,就是相信設計師的專業眼光,他們的審美、顏色搭配環境整體協調等等。如果不相信他的話,這個事情如何才能做好?
當然,在家裝設計師這一行中,也有不少嚴格要求自己,把設計當做一份事業的好設計師。對于目前家裝設計師行業的種種現象,他們也看不慣。市區一位工作了10多年的資深設計師對記者說:“我不拿回扣,別人說我是好設計師。可我覺得,不拿回扣的也不一定就是好設計師。一個設計師到底好不好,應該看他設計出了多么好的圖紙,因為他的本職工作是設計。我們應該更多地從職業技能范疇衡量一個設計師好不好?”
那么,除了從道德范疇考慮之外,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設計師呢?剛剛結束家里裝修的記者家園小區的劉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的感受。劉女士的房子一直空著未裝修,一開始找了兩個設計師都不滿意,不是沒有主見,就是沒感覺。今年3月份,經朋友介紹,她認識了市區一位吳姓女設計師。劉女士拿出圖紙給她看,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家庭成員情況告訴了她。吳設計師一語中地就指出她家戶型的最大優點和缺點,讓劉女士和她丈夫頓時感覺眼前一亮,這正是他們希望找到的設計師,既注重外表美觀又充分考慮內部使用。果然房子裝修好后效果很好。劉女士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好的設計師可以在裝修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